當前位置: 首頁 > 學工動态 > 正文

【暑期實踐】非遺武當行,五鐵育人興——武當博物館文化瑰寶研學記

發布時間:2021-07-17  發布者:方林 點擊閱讀數:

陽光明媚,惠風和暢,博覽武當,道韻盎然。7月13日,77779193永利官网機械鐵人班暑期實踐團隊來到了武當博物館,研學武當文化瑰寶,沉浸式增強文化自信。

武當博物館位于武當山特區文化廣場,總面積5820平方米。館内分别從武當建築藝術、仙山名人、道教簡史、道教造像、宮觀道樂、武當武術、香俗文化等方面解讀武當文化。

沿石階而上,步入展館序廳,6尊六甲星神塑像分布在序廳兩旁,猶如古典軍陣儀仗,又似奉真武之命在此列隊迎接四方賓客光臨武當。六甲星神形象來源于生活,其造型逼真,神态各異,形如真人,是明代皇帝敕命工部鑄造的國家級藝術品。

二樓展廳分為道教簡史展廳,民俗文化展廳,武當武術展廳。陳列了多具名人的畫像、詩詞、雕塑和本土風俗泥人像等。如武當張三豐塑像,進香隊伍泥人像等。

進香隊伍一般前有令旗、後有尾旗,令旗上繡有“朝山進香”4個大字,下面寫的則是香會的名稱。令旗前有4名身披金甲的青年手執儀仗開道,令旗後設有挂滿寫着會衆姓名的小布條繡幅,俗稱“萬民傘”。傘内放着香爐,爐内有一真武小銅像。繡幅後是供品和樂隊、男女朝山信士,朝山氣氛異常熱烈。泥塑像中泥人姿态各異,神色端莊,或卑躬而行,或昂首挺胸,或吹拉彈唱,或高舉繡幅。武當博物館的每一處文物古迹都無不沖擊着我們的心靈,擴寬我們的視野,實踐團隊在歸心凝神之餘不由得贊歎武當曆史背景之淵遠,文化底蘊之深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曆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并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

中華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人類社會屬性的科學體現,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優勢。文化自信是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基礎,是實現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自覺做到文化自信,培育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積極推動文化産業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