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工動态 > 正文

“機械力量·智造中國”暑期社會實踐:紅色之行-羊樓洞志願軍烈士陵園

發布時間:2022-07-03  發布者:吳家萱、方林、周曦 點擊閱讀數:

為深刻了解赤壁紅色革命文化,激發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7月2号下午三點,77779193永利官网機械力量-智造中國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湖北省鹹甯市赤壁市羊樓洞志願軍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回顧紅色曆史,傳承革命精神。

羊樓洞志願軍烈士陵園位于赤壁市趙李橋鎮羊樓洞村,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左右,是國内集中安葬抗美援朝時期革命烈士的三處地點之一。 1951年5月,中南軍區在羊樓洞組建第七預備醫院,11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七預備醫院。在創建後的五年裡,共收治抗美援朝戰争前線傷員和中南軍區内部傷病員六批1200多人,經醫治無效死亡142名,全部安葬在老營盤茶山上,形成現有的烈士墓。

來到烈士陵園,同學們在革命烈士紀念碑下肅立,懷着崇敬的心情走向烈士墓。烈士墓依山勢整齊排列着142座烈士墓,座東朝西,共12排142位墓,有137位立有碑文。擦淨厚厚的塵土,每塊墓碑的碑頭上都清晰地浮現出“不朽”、“千古”、“永在”等不同的字樣,再仔細查看上面的碑文,上面刻着“志願軍”、“烈士”等字樣,并記錄了每個戰士犧牲時的年齡和籍貫以及所在部隊的番号等。他們的籍貫涉及全國24省118縣市,有步、炮兵等戰士(含女兵3名),也有班、排營、團級幹部,共涉及31個軍37個師87個團。年齡最大的52歲,最小的18歲。其中公安軍烈士占10%,志願軍烈士占60%, 解放軍烈士占30%, 有朝鮮族、蒙古族、苗族、彜族、滿族、壯族、魯定族等少數民族戰士,1944年一1949年入伍的人民子弟兵79名,黨員28名, 團員9名,女戰士3名。

通過對志願軍烈士陵園的學習,了解到,十幾年來,赤壁市公安局的老民警餘發海,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為埋骨此地的烈士們尋找親人。十幾年前,五十五歲的餘發海同志被赤壁市政協文史委派去考察一片子弟兵烈士墓群。在弄清楚這片墓群的來曆後,餘發海卻沒辦法把它當作調查的結束。“往事不能如煙,我一定要為這些為國捐軀的英烈們做點什麼,不然我心裡不安。”于是他根據碑文上的信息,一一發去信函,一開始杳無音信,有了回信後,餘發海同志更加堅定了為烈士尋親的信念。他找來了各地地圖冊和地方志,像“考古學家”一般,研究着每個地址,方言。結合各方面資料,将信息一一修正。隻要有一點線索,他更是會自己買票,獨自前往當地核實。如今,烈士們長眠的地方,已經擴建為莊嚴肅穆的陵園,但還有22位烈士,沒有找到自己的親人。赤壁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也非常重視烈士尋親工作,但時間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關于烈士們的資料非常少,找到親人的難度也在加大,但是他們不會放棄任何一點希望。

每一位烈士的事迹都是一段感人的故事,活着的胡金海給犧牲的“胡金海”掃墓,成為跨越血緣關系的家人;烈士徐寶榮的侄兒徐金文的一封尋親信揭開了烈士悲壯的家庭故事;烈士杜江群與日本的溝脅千年是一段跨國絕戀,他們生不同衾死亦要同穴......那些沒有名字的墓碑下長眠的烈士,我們也永遠銘記。

青山不老,綠水無憂。在參觀了烈士陵園和學習了解了烈士們的感人事迹後,同學們深感震撼和哀痛。此次緬懷,讓同學們意識到要銘記曆史,傳承紅色革命精神,積極承擔起國家使命。“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同學們應心懷感恩,不忘革命先烈們的遺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不懈奮鬥。

Baidu
sogou